剧情介绍
诗人斯蒂芬·代达罗斯生于1904年6月16日,他整日穿梭于大都市中,结识了中年犹太人利奥波德,这人待他如慈父一般。同时,在他最辉煌的时代,一场突如其来的葬礼以及当晚的酗酒和狂欢激起了斯蒂芬对父亲的思念,让他明白他最终的感情归属,他也最终原谅了不忠贞的妻子并与之同归于好。
Dublin; June 16, 1904. Stephen Dedalus, who fancies himself as a poet, embarks on a day of wandering about the city during which he finds friendship and a father figure in Leopold Bloom, a ...
关键人物的巧妙设定,决定了不朽的根源。父系角色、母系角色、子系角色三位一体,代表了俗世人物关系的基本构成。以一天为时间基元,三位人物为生命基元,解构了世界的运行逻辑。
五颗星的原因很简单, 他们有勇气拍尤利西斯!!!镜头的切换个人认为也符合意识流的特点, 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可以表达出来。 电影大致分为三段, 虽然导演尽量给出CUE做出区分, 但是面对突然的叙事方式转变, 还是需要适应。 感觉上跟读书一样, 随便化较为明显。
对于尤利西斯这种充满感官体验和地理指涉的作品,电影改编格外具有吸引力。每一章都涉及到了,最后三章Circe, Ithaca, Penelope占了总时长一半以上,要在最短篇幅里增加戏剧性、体现原著风格,这样的侧重也无可厚非。入夜,电影也变得超现实起来,也看到了电影模仿文学技法的尝试。而白天的城市场景则显得过于写实,没有呈现布鲁姆的街道漫步是最大的遗憾。无奈当时技术不够、成本也太小,以实验电影竞逐实验文学仍大有可为。这部电影的接受史和原著一样崎岖,Molly独白的字幕在戛纳被涂掉,在新西兰上映时隔离男女观众,2001年才最终在爱尔兰上映。
英皇EE简9
改编成这样很不错了!voiceover呈现意识流,配以联想的画面,人物不说话。最后二十分钟对原著无标点意识流的改编很精彩,我完全没感到无聊,不过这可能接近Bazin说的Voiceover作为文学化的表达,使观众注意力离开荧幕。
没看过书看得话会很费解,但是这本书本身就像电影剧本。
是带着好奇来看的根据原著拍摄的影片,想看看如此这般意识流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会怎样去呈现,能不能呈现出来,多大程度上可以呈现与原著相同或导演依据自己的理解拍摄一部属于他的尤利西斯。
经典黑白老电影!
希望原著能看得下去
看不懂看不懂
没有字幕,没有看。
单是片名这四个字一出就已劝退许多人了,所以不管拍成什么样子都很有必要赞扬一下导演的勇气,原著是用文字颠覆整个古典主义文学,创造了新结构的文本影响后世诸多作家。不要指望电影也能达到小说那样的层次,影像对都柏林城市生活的还原已经足够到位,布鲁姆的内心世界反映仍为一个可以使感情调度得到集中表现的中心。改编最难的部分是对原作中那看似粗鄙的场景的拍摄,演绎得也可以算是张驰有度。不过明显受限的部分是并没有展示出原作那般将西方文学包罗万象,气吞山河的宏伟气质。想在如此短的时长来进行这样一种工作肯定非常为难,所以只留下了特定地点发生的矛盾引发也未尝不可。还是没用电影强大的承载力来担下那颗无比丰富的文字世界的重担,影像魅力得到了不可避免的压缩,好在还有最终莫莉的长时间内心复杂独白对这种遗憾进行了一定的挽回
最有趣的是我在看这本书,看不懂,去找电影看看寻思画面感可以辅助理解,谁能想到,画面找到了,不知道他们叭叭啥玩意,这个体验实在太奇妙了,一句一句照着拍,一句一句照着看
想看书前先来体会一下意识流
没有中文字幕!?草草浏览了一遍,由于原著看得比较仔细,没有中文听不懂也无所谓(毕竟就算有中文也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