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一年半以来,电影摄制者乌尔瑞科·弗兰科(Ulrike Franke)和迈克尔·劳肯(Michael Loeken)见证了一块庞大的工业区被夷为平地的过程,拍摄记录了伴随着工业区的消失而发生的故事:鲁尔工业区的焦炭工人怎样经历了中国人的到来和工作方式;工人们对工作的自豪感随着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焦炭工厂的消失而消逝的感觉;还有背井离乡、每周不得不工作60小时的中国工人,他们的疲劳与抗挣、对未来的喜悦和疑惑。这是两个世界的碰撞。然而,当工作和“经济奇迹”使他们远离自己的祖国,当德国的整个区域首先经历全球化的影响,随着两种观念每天在“中部帝国”的相伴随行,谁是最终的赢家,谁是最终的输家?
A documentary about a German factory that is set to be taken apart and reassembled in China.
2008年购买,直到今天才看,老外理解不了中国老百姓的吃苦耐劳精神,不管是为了小家还是大家,没有输赢
这个背景音乐真真听的头皮发麻……那个爱题词的书记 真的好典型
节奏是真的慢。。配乐渗透出浓浓的中国风。我倒觉得这对国人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虽然薪水不够多 春节也无法归家与家人团聚,但能看出来他们除了流泪流汗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说到吃苦耐劳,这可能是国情之下所有中国劳动力不得不具备的品质…
我爱这个国家,首先爱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我也希望终有一日,这片土地和生活在其之上的人民都能少些忍耐和牺牲,多些挥洒和自在。
96分钟版本,一跟随工厂的拆除过程,从中发现中德文化鸿沟、安全和环境问题,以及德国人对新形势的反应。导演的视角和思维都很敏锐,在2006年就意识到这种全球化实践的复杂性,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变革的时代,很高瞻远瞩。中国文化、哲学和经营理念等等都给老外们上了一课,比《美国工厂》早了有十三年。
只找到40多分钟的版本,没能看全,7.7分。
中国人总是把美好的生活放在对未来的想象上。
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工人的勤劳勇敢让德国人汗颜……里面有一句话挺有意思,说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呢,是为了以后出来让外国人看得起,而十几年后的情况却是,我们已经开始瞧不起外国人了……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近40年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德国工人可能要花三年时间完成的工作,中国工人只花一年便可以做到,因为中国工人都是工作狂,而且可以适度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我曾从事土建行业,中国的工人可以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工作,而欧洲发达国家的每天只工作8小时,而且周末双休,这怎么跟中国比啊。从速度、效率来看,中国无疑是全球的最大赢家,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是成为德国那样的输家——坚持安全生产,保障劳动权益(特别是休息时间)。
规则的灰度
莫先生是“赢家”。爱豪车,还作诗,爱哼小调,爱指点江山,期待“新的奔驰开过来”。只是不知道“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要多少“输家”的付出。
三星半。和我之前在阿尔及利亚的工作经历几乎一样。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勤劳?还不是被逼的。物以稀为贵,人一多就贱。
看谁笑到最后
看了个结尾 工人拆焦炉的时间跟我在德国那一年的时间差不多 路过过几次那个工地 找时间重新看 上海纪实高清频道真不错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