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塔罗
Horrorscope
蓦然回首
look back
里根
丹尼斯·奎德,大卫·亨瑞,强·沃特,罗伯特·戴维,田川洋行
首
渡边谦
风流一代
We Shall Be All
断魂小丑3
戴维·霍华德·桑顿,劳伦·拉维拉,艾米莉·麦克莱恩
摇篮
凯伦·阿伯克龙比,普里西拉·C·夏勒,卡梅伦·阿内特,aspen kennedy
黄阿丽:单身女士
单身女士 / Single Lady
失踪的警察
A Missing Policeman
灵魂当铺之时间典当
灵魂当铺 / Soul Pawn Shop
二分之一谋杀案
阴阳脸 / 迷踪
印度奇游
印度神游 / 印度之游 / The Amazing Trip to India
谍变
王学兵,车永莉,李修蒙,李泰,任重
恭贺新禧
Happy New Year
羊城暗哨
王牌谍中谍
强者
Winner
#PYIFF#17 猛一看像学生作业,布景粗糙,场景单一,台词直白说教,但就是凑一起出效果,每个角色都立体鲜明,喜欢这种怪咖式的导演,拍《刀见笑》那会儿的乌尔善算一个。黑白色调增强了荒诞感,看似空泛的文艺片,调侃行业的同时落俗到男女之事上,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全片基调都没有脱离小人物的悲剧,干净利落的收尾也很默片手法。只是回忆转彩色完全多余,太抽离了。事儿后的王学兵远离商业电影,反而给自己的表演之路打开了另一扇窗。
三星半。居然还拿了龙标,可这个艺术片导演头头是道的作品,笑点却是大众审美下的文艺俗气双开花,看看平遥当地的大妈团笑的有多使劲就行了。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反倒没有前几天的恶评那么夸张,片中对导演、电影、表演、文学的专业引用“掉书袋”不失为一种影片的格调,看过雎安奇的任何一部作品就会知道这个导演将这种“不说人话”的台词视为一种韵律,也就成了风格。在本片里黑白的“现在”和彩色的“想象➕回忆”成为视觉展现的两种形式,电影内的“撤资没拍成”对应电影本身的“完成”,也是一种对元电影的戏谑,再加上两层出轨关系的叠加和重合,也颇有意思。其实电影最大的出彩点反倒是曹卫宇那个很假的“出血晕眩”,从那刻开始普通观众笑的更夸张了,影迷朋友觉得开始飞了。我反正对华语片各种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尝试都表示赞同和认可!
【平遥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悲剧角色+黑色喜剧=荒诞。一次过山车般的观影体验。刚看到主角配角大段大段掉书袋,夸夸其谈各种电影理论桥段时,尴尬指数顿时爆表。再加上台词后期配音的效果,一度难以忍受电影呈现装腔作势的做作。然而当发现所有角色,即失败的演员、导演、妻子、丈夫,都在拼命掉书袋时,所呈现出的荒诞、黑色幽默属性便逐渐浮出水面。此时观影状态如同山海关导游身旁的男主。当彩色部分出现时,全片格局则豁然开朗。虽然剧情设定充满巧合狗血,但闪回段落黑白反色形式仍有想法。导演和男主角在平遥获奖后,戏里戏外的反差互文显得更加荒诞有趣
#3rd PYIFF# 藏龙单元竞赛世界首映,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特别表扬,青年评审荣誉。一个镜像对称的故事,当然从编剧到拍法都是不太讲究,声音实在做得太糙了,不太对得起摄影和王学兵老师……如果标喜剧可能还能再给高点分。当然片子本身还是挺魔性的,有些地方竟然还能让人想起罗布-格里耶的某些玩法不过就是简单粗暴了许多。背电影词条那段实在是……
在观看的过程中,原来电影拿了三个奖。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居然凑了近年愈发喜爱的王学兵和曹卫宇做主演,而全片也就他俩掉书袋,再加上王小欢对“奖”的拆解,能让我觉得饶有趣味,其他人背书式的知识搬运,就冷感得很。这种形式是个创新,值得鼓励,但确实挑演员。对于业内失败的注解,也挺有意思,尽管我兵至少算半红吧。2号晚王学兵回房那幕的设置超棒。第一次看曹卫宇那么多肉戏,不过一天内上三次床,这么猛的么?!话说秦皇岛跟北京的车票,应该印2号才对吧?貌似印了3号?三星半。@平遥
科波拉其人其梦,雎安奇自言自语。(就得奖情况来说,比起另外几部本片突出之处仍然可在艺术审美范围内讨论,其他那些鬼东西真的算了。)
可以有这样的中国电影,但显然处理得不太好。百度复制的电影理论,真的能骗到最蠢的那部分人,或者戏谑到精致文艺的那群人——感觉好像都沾不上边。钓鱼理论和电影技法,或有共通之处,但感觉都是愿者上钩的玩意。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掉书袋和巧合设计也是符合语境的戏剧式表达。冷幽默的呈现其实可以更自我一点,而不用去套周星驰的那种无厘头,黑白影像和对话也不得不让人想起洪尚秀了,搞艺术的约炮还要整成这样,人家洪晃早在《无穷动》里就为之起了个学名:熬鹰式泡妞。影视寒冬之下,自嘲和戏谑,当然世界上只会有一部《八部半》。
电影理论书,笑点很奇怪
#3thPYIFF#当剧情开始胡编乱造的时候,再多的自我表达,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电影,更何况电影语言也不咋样,很直白,全靠口述和闪回。
李安旗
标榜自己是文艺电影所以开始掉书袋吗?很低级的笑点
2019PYIFF:现实生活总是荒唐且荒诞的,这就像演员、艺术电影、爱情的尴尬处境一样,真正努力耕耘人等不到机遇,真诚得不到回应、无心插柳也不被记忆,而活在市面上的往往是“犬将”,只剩热闹掌声中的自我意淫。安奇导演的首部院线电影,依然批判写实,它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主义,反虚情假意、反利益主义、反形式、反套路的思辨。结尾二人奔向海面,很《冷战》。
接受这种设定之后,还蛮戏谑可爱的。
#3rdPYIFF# 很挑观众的片子,导演都已经说得这么直白了,“这是一部艺术片。”虽然特别穷特别尬特别装特别吊书袋特别不合时宜且特别道貌岸然,但是也算是戳中了我的一些点,某些地方想到了李红旗?(又一个华语脱力风格的作者?)是一曲失败者的悲歌,自嘲也互嘲,自黑也自省,但仍对初心保持尊重。讲真这种程度的黑色幽默,你能get到就get,get不到也没法勉强。“拍电影有那么难吗?”“可太特么难了。”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
刺杀戴高乐 / 神探智擒职业杀手 / 豺狼末日 / 豺狼之日
状态:HD1080P中字
影视啦所有内容均由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搜集而来,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耶~~复制成功
#PYIFF#17 猛一看像学生作业,布景粗糙,场景单一,台词直白说教,但就是凑一起出效果,每个角色都立体鲜明,喜欢这种怪咖式的导演,拍《刀见笑》那会儿的乌尔善算一个。黑白色调增强了荒诞感,看似空泛的文艺片,调侃行业的同时落俗到男女之事上,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全片基调都没有脱离小人物的悲剧,干净利落的收尾也很默片手法。只是回忆转彩色完全多余,太抽离了。事儿后的王学兵远离商业电影,反而给自己的表演之路打开了另一扇窗。
三星半。居然还拿了龙标,可这个艺术片导演头头是道的作品,笑点却是大众审美下的文艺俗气双开花,看看平遥当地的大妈团笑的有多使劲就行了。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反倒没有前几天的恶评那么夸张,片中对导演、电影、表演、文学的专业引用“掉书袋”不失为一种影片的格调,看过雎安奇的任何一部作品就会知道这个导演将这种“不说人话”的台词视为一种韵律,也就成了风格。在本片里黑白的“现在”和彩色的“想象➕回忆”成为视觉展现的两种形式,电影内的“撤资没拍成”对应电影本身的“完成”,也是一种对元电影的戏谑,再加上两层出轨关系的叠加和重合,也颇有意思。其实电影最大的出彩点反倒是曹卫宇那个很假的“出血晕眩”,从那刻开始普通观众笑的更夸张了,影迷朋友觉得开始飞了。我反正对华语片各种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尝试都表示赞同和认可!
【平遥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悲剧角色+黑色喜剧=荒诞。一次过山车般的观影体验。刚看到主角配角大段大段掉书袋,夸夸其谈各种电影理论桥段时,尴尬指数顿时爆表。再加上台词后期配音的效果,一度难以忍受电影呈现装腔作势的做作。然而当发现所有角色,即失败的演员、导演、妻子、丈夫,都在拼命掉书袋时,所呈现出的荒诞、黑色幽默属性便逐渐浮出水面。此时观影状态如同山海关导游身旁的男主。当彩色部分出现时,全片格局则豁然开朗。虽然剧情设定充满巧合狗血,但闪回段落黑白反色形式仍有想法。导演和男主角在平遥获奖后,戏里戏外的反差互文显得更加荒诞有趣
#3rd PYIFF# 藏龙单元竞赛世界首映,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特别表扬,青年评审荣誉。一个镜像对称的故事,当然从编剧到拍法都是不太讲究,声音实在做得太糙了,不太对得起摄影和王学兵老师……如果标喜剧可能还能再给高点分。当然片子本身还是挺魔性的,有些地方竟然还能让人想起罗布-格里耶的某些玩法不过就是简单粗暴了许多。背电影词条那段实在是……
在观看的过程中,原来电影拿了三个奖。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居然凑了近年愈发喜爱的王学兵和曹卫宇做主演,而全片也就他俩掉书袋,再加上王小欢对“奖”的拆解,能让我觉得饶有趣味,其他人背书式的知识搬运,就冷感得很。这种形式是个创新,值得鼓励,但确实挑演员。对于业内失败的注解,也挺有意思,尽管我兵至少算半红吧。2号晚王学兵回房那幕的设置超棒。第一次看曹卫宇那么多肉戏,不过一天内上三次床,这么猛的么?!话说秦皇岛跟北京的车票,应该印2号才对吧?貌似印了3号?三星半。@平遥
科波拉其人其梦,雎安奇自言自语。(就得奖情况来说,比起另外几部本片突出之处仍然可在艺术审美范围内讨论,其他那些鬼东西真的算了。)
可以有这样的中国电影,但显然处理得不太好。百度复制的电影理论,真的能骗到最蠢的那部分人,或者戏谑到精致文艺的那群人——感觉好像都沾不上边。钓鱼理论和电影技法,或有共通之处,但感觉都是愿者上钩的玩意。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掉书袋和巧合设计也是符合语境的戏剧式表达。冷幽默的呈现其实可以更自我一点,而不用去套周星驰的那种无厘头,黑白影像和对话也不得不让人想起洪尚秀了,搞艺术的约炮还要整成这样,人家洪晃早在《无穷动》里就为之起了个学名:熬鹰式泡妞。影视寒冬之下,自嘲和戏谑,当然世界上只会有一部《八部半》。
电影理论书,笑点很奇怪
#3thPYIFF#当剧情开始胡编乱造的时候,再多的自我表达,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电影,更何况电影语言也不咋样,很直白,全靠口述和闪回。
李安旗
标榜自己是文艺电影所以开始掉书袋吗?很低级的笑点
2019PYIFF:现实生活总是荒唐且荒诞的,这就像演员、艺术电影、爱情的尴尬处境一样,真正努力耕耘人等不到机遇,真诚得不到回应、无心插柳也不被记忆,而活在市面上的往往是“犬将”,只剩热闹掌声中的自我意淫。安奇导演的首部院线电影,依然批判写实,它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主义,反虚情假意、反利益主义、反形式、反套路的思辨。结尾二人奔向海面,很《冷战》。
接受这种设定之后,还蛮戏谑可爱的。
#3rdPYIFF# 很挑观众的片子,导演都已经说得这么直白了,“这是一部艺术片。”虽然特别穷特别尬特别装特别吊书袋特别不合时宜且特别道貌岸然,但是也算是戳中了我的一些点,某些地方想到了李红旗?(又一个华语脱力风格的作者?)是一曲失败者的悲歌,自嘲也互嘲,自黑也自省,但仍对初心保持尊重。讲真这种程度的黑色幽默,你能get到就get,get不到也没法勉强。“拍电影有那么难吗?”“可太特么难了。”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